在青岛钢结构制作过程中,可从设计、工艺、操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避免焊接变形,以下是具体说明:
设计阶段
合理布置焊接坡口:选择易于加工的坡口形式,确保焊缝能够完全焊接,减少焊接后变形的可能性。比如在设计时充分考虑焊接工艺要求,使坡口角度和间隙合理,避免因坡口设计不当导致焊接应力集中而产生变形。
减少焊缝数量和尺寸: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焊缝的数量和尺寸。过多的焊缝会增加焊接热输入,使结构产生更大的变形。同时,合理布置焊缝,避免焊缝密集,应使焊缝位置尽可能靠近构件的中和轴,并使焊缝的布置与构件中和轴相对称,以减小焊接变形。
优化构件结构:尽量选用对称的构件截面和焊缝位置,使结构在焊接时受力均匀,减少因应力集中导致的变形。例如,在设计钢结构时,采用对称的梁柱截面形式,可有效降低焊接变形的风险。
工艺准备阶段
选择合适的焊接材料:充分考虑母材的化学成分、物理力学性能、接头形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焊接材料。在保证设计强度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低氢碱性或钛钙焊条,因为其屈服强度较低,冲击韧性较好。同时,预加热焊条,提高焊条的疲劳强度,以减少焊接缺陷和变形的产生。
确定合理的焊接工艺参数:合理选择焊接电流、电压、焊接速度等焊接参数,以控制焊接热输入,减少焊接变形的产生。尤其要注意控制加热输入不过高,避免产生过大的热应力引起变形。例如,对于薄板焊接,应采用较小的焊接电流和较快的焊接速度,以减少热影响区的范围。
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不同的焊接方法产生的热输入不同,对焊接变形的影响也不同。在建筑钢结构焊接常用的几种方法中,除电渣焊以外,埋弧焊热输入最大,手工电弧焊热输入居中,CO?气体保护焊热输入最小。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用热输入较小的焊接方法,如CO?气体保护焊。
焊接操作阶段
采用反变形法:根据生产中焊件变形规律,焊前预先将焊件做出相反方向的变形以抵消焊后发生的变形。例如,对于V型坡口单面焊缝一般发生的角变形,可在焊接前将工件预先反向斜置,焊接后由于自身收缩,使工件恢复到平正的形状。对于较大刚性的构件,下料的时候,该部件可以制成预定尺寸和方向的反向变形。
运用刚性固定法:将焊件固定在刚性平台上或在焊接用夹具上夹紧进行焊接,增加焊件的刚度或拘束度,减小变形。常见的方法有夹具法、支撑法、胎具法、临时固定法(如焊钉固定和压紧固定法)、定位焊接法等。但在采用这种方法时,必须等焊接冷却后再把夹具和支撑卸去。
控制焊接顺序:
对称焊接:对于对称的双面坡口焊缝,宜先在深坡口面完成部分焊缝焊接,然后完成浅坡口面焊缝焊接,最后完成深坡口面焊缝焊接。特厚板宜增加轮流对称焊接的循环次数。有对称截面的构件,宜对称于构件中性轴焊接;有对称连接杆件的节点,宜对称于节点轴线同时对称焊接。
分段退焊和跳焊:长焊缝宜采用分段退焊法或多人对称焊接法,避免工件局部热量集中。同时,宜采用跳焊法,减少焊接应力的积累。
先焊收缩量大的焊缝:如果一个构件既有对接焊缝,又有角接焊缝,应先焊对接焊缝,后焊角焊缝。一般来说,对接焊缝的收缩大于角焊缝的收缩。
锤击焊缝法:此法主要适用于薄板的焊接。当薄板的焊缝及其热影响区还没有完全冷却时,立即对该区域进行锤击,对于厚板则用风枪敲击,以释放焊接应力,减少变形。
其他方面
预热和后热处理:对于材料容易变形的焊接接头,可以在焊接前进行适当的预热,以减少焊接热应力的产生。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可以根据焊接材料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来选择合适的预热参数。焊接后,可以进行适当的后热处理,如回火、退火等,消除残余应力,进一步减少变形。
控制环境温度:在钢结构加工过程中,环境温度对焊接也有影响。特别是在使用低温焊接时,由于预热温度不同,焊接强度不同,特别是在厚板焊接中,低温会大大影响钢板的强度指标,还会在焊缝和热影响区之间产生马氏体等脆性组织。因此,应特别注意环境温度对焊接的影响,根据环境温度调整焊接工艺参数。